中國菜肴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。
四大風味是:魯、川、粵、淮揚。
八大菜系一般是指:山東菜、四川菜、湖南菜、江蘇菜、浙江菜、安徽菜、廣
東菜和福建菜。
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。
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、地理環境、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。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。地處黃河下游,氣候溫和,膠東半島突出于渤海和黃海之間。境內山川縱橫,河湖交錯,沃野千里,物產豐富,交通便利,文化發達。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;蔬菜種類繁多,品質優良,是號稱“世界三大菜園”之一。如膠州大白菜、章邱大蔥、蒼山大蒜、萊蕪生姜都蜚聲海內外。
粵菜系由廣州菜、潮州菜、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。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、韶關、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。地域最廣,用料龐雜,選料精細,技藝精良, 善于變化,風味講究,清而不淡, 鮮而不俗,嫩而不生, 油而不膩。夏秋力求清淡, 冬春偏重濃郁,擅長小炒,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。潮汕菜故屬閩地,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。
蘇菜擅長燉、燜、蒸、炒,重視調湯,保持原汁,風味清鮮,濃而不膩,淡而不薄,酥松脫骨而不失其形,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。南京菜口味和醇,玲瓏細巧;揚州菜清淡適口,刀工精細;蘇州菜口味趨甜,清雅多姿。天下名城號稱"揚一益二"(益州即今日的四川),繁榮的市場促進了蘇菜系烹飪技藝的發展。隋唐松江的"金齏玉膾",糖姜蜜蟹;蘇州的玲瓏牡丹齏,揚州的縷子膾,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肴。蘇菜系的主食、點心在五代時即有"健康七妙"之稱。其米飯粒粒分明,柔而不爛,可以擦臺子;面條筋韌,可以穿結成帶而不斷;餅薄透明,可以映字;餛飩湯清,可注硯磨墨;馓子既香又脆,"嚼得驚動十里人",足見技藝之高妙。
浙菜系,以其佳肴自美,特色獨具著稱。如富春江鰣魚,舟山黃魚,金華火腿,杭州油鄉豆腐皮,西湖莼菜,紹興麻鴨、越雞和酒,西湖龍井茶,舟山的梭子蟹,安吉竹雞,黃巖蜜桔等。
浙菜富有江南特色,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是中國著名的地方菜種。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,經越國先民的開拓積累,漢唐時期的成熟定型,宋元時期的繁榮和明清時期的發展,浙江菜的基本風格已經形成。浙菜中許多菜肴都富有美麗的傳說,文化色彩濃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。
閩菜系常以福州菜和廈門菜為底部。后來發展中形成福州、閩南、閩西三種流派。福州菜包括泉州、廈門菜,菜肴淡爽清鮮,重酸甜,講究湯提鮮,閩南菜包括漳州一帶,講究作料調味,重酸辣:閩西菜包括長汀及西南一帶地方,偏重咸辣,烹制多為山珍,帶有山區風味。
徽菜系根據2009年出版的中國徽菜標準,正式確定徽菜為皖南菜、皖江菜、合肥菜、淮南菜、皖北菜五大風味,沿江菜、沿淮菜、皖南菜的總稱。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,輝煌時曾一度登上八大菜系之首。
安徽菜又稱"徽幫"、"安徽風味",起源于徽菜南宋時期的古徽州,原是徽州山區的地方風味。由于徽商的崛起,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,流傳于蘇、浙、贛、閩、滬、鄂以至長江中下游區域,具有廣泛的影響。
徽菜的特點:清雅純樸、原汁原味、酥嫩香鮮、濃淡適宜,選料嚴謹、火工獨到、講究食補、注重本味、菜式多樣。烹飪技法:滑燒、清燉和生熏法。它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稱,擅長燒、燉、蒸,而少爆炒。其烹飪芡大、油重、色濃、樸素實惠。